之前我已開板討論過 [ 平面圖片為何會有立體感 ?] 的問題,接下來我想探討一下 [ 如何拍照才會有立體感 ?] 懇請各位手札的同好、前輩、高人能夠鼎力相助,提出指正、補充或貼圖佐證,讓我能夠對這個題目有更嚴謹的探討與釐清,結論我將會整理彙總放在部落格,同時會連結到這個討論串,希望能成為大家都可以參考使用的正確攝影知識。
以下是我網路爬文及個人經驗整理的相關內容:
首先在我們了解立體感的成因後 ( 請參考以下路徑 http://blog.photosharp.com.tw/BLOG/Article.aspx?m=sufen847888&id=4871) ,除了攝影器材因素 外 ( 鏡頭、片幅、底片 ) ,個人覺得光線是左右照片是否有立體感的最大變數,其次是構圖視角與視覺焦點,以下是我針對[光線][構圖視角][視覺焦點]三大主題的論述:
1 光線:
與光線相關的立體感變數有 [ 輪廓線條 ] 、[光線品質]、[陰影]、[對比反差], 如何運用可以使照片更具立體感, 我的分析如下:
1.1 輪廓線條、陰影:
l 訓練對光線的敏感度:
走在馬路上看到景物時,用心注意每一個物體景色的輪廓線條在哪裡 ? 使眼睛在看事物時,第一眼就敏銳的看到輪廓、線條、陰影、光源,把這種對於陰影、物體輪廓、光源三者的關聯與互動的注意力訓練成一種習慣一種直覺。
l 光線角度的運用:
u 順光的角度可以留下最多的細節,但輪廓線條最不明顯,而且看不到陰影,多數的題材順光較不利於立體感的表現。
u 中午前後的光線 ( 頂光 ) 也不利於輪廓線條陰影的表現。
u 側斜光與逆斜光是讓輪廓線條與陰影清晰的最佳角度。
u 側順光則是既能表現細節又能展現光影線條的理想光源。
u 逆光則容易使主題只有輪廓而沒有細節,必須搭配解決反差的技巧。
l 長鏡頭大光圈,可以讓主題的輪廓與散景明顯區隔,若散景能比主題暗,更能凸顯主題與散景的明暗對比而使主題的輪廓線條更清晰。
1.2 對比與反差:
l 首先必須熟析各種解決反差的技巧 ( 黑卡、漸層鏡、補光、電腦軟體 ) 。
l 熟悉如何決定測光點位置的經驗與技法,並依據主題決定哪些細節可以捨棄,進而決定在滿足拍攝題材需求的前提下,如何曝光可以獲得最多的色階細節。
l 因為主題表現的不同,細節的取捨也會有所不同,一般DSLR較通用的原則是[在沒有過曝的前提下,盡量曝光亮一點(向右曝光)]。
1.3 光線品質:
l 大景的題材:
空氣的透明度決定了自然光線的品質,可以試著注視遠方的清晰度藉以判斷能見度,光線的品質決定了物體能反光出多少色階細節,尤其是開闊的場景,主題是風景的情況下,照片是否有立體感,光線的品質已決定 60% 的成敗因素。
l 小景的題材:空氣的透明度則並非重點,所謂好的光線品質很難定義,只有適合的光線品質。
2 構圖視角:
利用透視原理構圖是讓照片有立體感的重要因素之一,個人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則:
2.1 [ 比例透視 ] :主題不變形的前提下 ( 誇張題材除外 ) ,無論何種焦段的鏡頭 ( 有廣角鏡最好 ) ,離拍攝主題或前景越近越好。
2.2 [ 幾何透視 ] :盡量不要讓鏡頭與平常站立時眼睛的角度同高,更嚴謹的說法應該是不要用平視、正視的視角拍攝主題。 ( 例如圓柱體立面在平視的角度下,會讓人有平面矩形的錯覺,另外不同的主題會有不同的需求視角,這裡的重點是立體感 )
2.3 [ 空氣透視 ] :注重前景、中景、遠景的佈局,縮小光圈將焦點放在前景,讓前景最清晰且色彩最飽和。
3 視覺焦點:
這部份的論述是比較有爭議的,但我主觀認為焦點清晰,焦點外成像模糊的感覺是一種立體感,以下依 [ 景深 ] 、 [ 殘影 ] 、 [ 像場彎曲 ] 論述之:
3.1 [ 景深 ] :構圖時分前景、中景、遠景佈局,開大光圈焦點定在中景,讓前景與背景模糊,只有焦點所在的中景清晰。
3.2 [ 殘影 ] :利用慢速快門,主題靜止不動,前景或背景移動中,按下快門使主題清晰,但前景與背景則因殘影現象而模糊。
3.3 [ 像場彎曲 ] :像場彎曲的主要表現是視野邊緣模糊而中心清楚,延伸解釋是一種可以讓主題清晰明亮,而照片周邊模糊、偏暗、甚至於故意失去細節的手法,操作的方法除了鏡頭的選擇外,將前景當框景使用 ( 讓前景偏暗或失去細節 ) ,或是將主題放在視野所及最亮的地方 ( 拍大景時最適用 ) 。
各位大大,如果對於一些名詞不了解或是立體感的成因不了解,可以先閱讀以下路徑的文章http://blog.photosharp.com.tw/BLOG/Article.aspx?m=sufen847888&id=4871
http://www.photosharp.com.tw/BLOG20/